藍色土耳其●探索鄂圖曼帝國11日遊/Day 9 -- 聖索菲亞教堂
(上圖)伊斯坦堡的小販。
參觀完皇宮後,我們要走到下個景點--聖索菲亞教堂。因為這區有好幾個著名的觀光景點,所以路邊很多小販,有的賣紀念品,有的是小吃攤。上面左邊照片是在賣各式各樣的紀念品,右邊的照片則是在賣烤玉米,他們的烤玉米沒有像我們還會刷上香噴噴的烤肉醬,你看攤上那堆玉米看起就來很不可口,完全沒有吸引力。
伊斯坦堡的景點真的是一個連一個,走不到5分鐘,就到了聖索菲亞教堂。
●聖索菲亞教堂
由君士坦丁大帝建於西元335年,西元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佔領後,改成伊斯蘭教的清真寺,1932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其改成博物館,讓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聖索菲教堂內和平共存。
(上圖)聖索菲亞教堂。
這裡原本是個基督教的教堂,後來鄂圖曼帝國佔領後加以改建,整建的部分包括加強圓頂及穹窿、增加東南邊尖塔的高度....等等。
(上圖)靜潔亭。
清真寺的基本配備,伊斯蘭教徒在進入清真寺前,都得在這裡先洗手洗腳後,才能參拜。
我們跟著導遊大人的腳步,迅速穿越教堂的庭院。
(上圖)向聖母獻上聖索菲亞。
剛才才從清真寺的潔淨亭前經過,現在映入眼簾的居然是伊斯蘭教的死對頭--基督教畫像。
其實聖索菲亞本來就是個教堂,只是後來被鄂圖曼佔領後,才加上那些伊斯蘭教派的東西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,這幅畫是用馬賽克拼成的,畫中衣服都有垂墜的感覺,不經要讚嘆當時藝術家手法之高明。
(上圖)耶穌賜福給皇帝。
這也是屬於馬賽克拼貼的壁畫,基督坐在寶座上,右手手勢為祝福之意,左手拿著福音書,基督兩旁的圓圈內則是聖母及大天使,跪在地上的則為東羅馬帝國皇帝。
以上兩幅壁畫都是屬於基督教時期的作品,接下來我們要開始看伊斯蘭教的傑作了~~
(上圖)向麥加朝拜的神龕。
圖中下面擠滿人的地方,就是清真寺必備的神龕,這是從教堂變成清真寺的第一個步驟,後來陸續增建伊斯蘭教的尖塔、可蘭經讀經台等等,但唯一不變的,就是"聖索菲亞"這個名字。
Sophia一字有基督教或是神的智慧的意思,在君士坦丁大帝時期,這被解讀為基督教教堂;
到了鄂圖曼時期,就被解讀為神的智慧的地方。
在神龕的上頭,又有基督教的聖像,兩旁柱子上掛的大圓盤,則是用金字寫著"穆罕默德"的阿拉伯文。
上面是基督教,左右和底下是伊斯蘭教,這麼奇特的景象,也只有在聖索菲亞裡才看的到。
(上圖)蘇丹的特別座。
麥加朝拜神龕的旁邊,有個金雕的小高台,那是蘇丹專屬的祈禱空間,據說從裡面可以看到整個聖索菲亞內景,不過那裡是不讓上去的,所以小文無緣體驗蘇丹觀看聖索菲亞的感覺。
(上圖)清真寺的大圓頂。
這是由伊斯蘭教最偉大的建築師--錫南改建而成的。這張照片是由下抬頭仰望大圓頂拍的,左下角有一個大鷹架,據說是搭建來整修屋頂之用,導遊大人說,這個鐵架一放就是10年,完全都沒動過,難怪這個大鐵架,在我的旅遊雜誌中有出現,在我老媽的旅遊照片中也有出現...
(上圖)淚柱。
這裡是聖索菲亞教堂裡,最多遊客排隊的地方,據說如果大拇指插在洞裡,手掌能完全轉一圈360度的話,會帶來好運。
這是有典故的...傳說查士丁尼大帝有天頭痛愈裂,即使到教堂祈禱也都沒用,當他走過這根柱子的時候,停下來倚柱休息,居然頭就漸漸不痛了,這個消息傳了出去,於是有很多拜占庭人也學皇帝,一旦頭痛或宿醉就來摸摸這根柱子,久而久之,柱子上的洞被越摸越大,最後演變成手掌轉一圈會帶來好運。
小文我很努力了,但是似乎都還是差一點點,難怪我沒辦法中樂透,真可惜...
參觀完一樓,我們要上樓去欣賞二樓的鑲嵌畫...
(上圖)二樓迴廊裡的馬賽克鑲嵌畫。
這些壁畫得以保留下來,都要當時感謝寬宏大量的阿何密特二世。
當時他攻下君士坦丁堡的之後,只是塗掉這些鑲嵌畫,並未破壞,直到1932年土耳其國父將這裡改成博物館後,這些鑲嵌畫才又重見光明。這三幅畫的涵義早就忘光了,我只記得最下面那幅,右邊那位是拜占庭權利最大的女皇帝,她一生節過三次婚,左邊那位是她的丈夫,因為換了三個老公,所以這幅畫中的夫君,也換過三次臉。
參觀完二樓,也結束聖索菲亞教堂的行程,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聖索菲亞裡和平共存的,無論是基督教的馬賽克鑲嵌畫,或是伊斯蘭教掛上的阿拉伯文大圓盤,都是當代藝術的傑作。我無法體會宗教的神奇力量,但是在聖索菲亞內,我被宗教產生的藝術作品而感動~~
~~~第9天 (待續)~~~











0 意見